您当前位置:
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顶流导演翻车错在哪里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浏览次数:

  前段时间,编剧“古二”(本名程骏年)在网络上公开发声,控诉知名导演王家卫在电视剧《繁花》的创作过程中,剥夺其创作成果、压榨员工。

  古二称,自己曾深度参与该剧的编剧工作,为剧中多条关键情节线贡献了核心创意,并提供了几段与王家卫、编剧秦雯讨论剧本的会议录音作为证据。

  在曝光的录音中,秦雯对于剧中重要的“炒股”剧情一问三不知,古二则对答如流。而古二最终署名仅被列为“前期责任编辑”,未获得编剧署名,甚至没有获得编剧报酬。

  此外,古二还兼任了王家卫的生活助理,月薪却仅有三千元。因自费收集资料、交通等开销,实际收入所剩无几。

  在剧组工作期间,古二因身体不适告诉王家卫自己得了罕见病,没等话说完,王家卫反问道“你想问我要什么?”

  随着舆论发酵,《繁花》剧组和编剧秦雯纷纷发文,而处于风暴中心的王家卫却始终保持沉默。

  蔡澜曾直言王家卫“太自私”,指出王家卫的电影,“有多少人死在你脚下,有多少老板亏本,有多少人支持你才会成为王家卫作品”。这番评论和王晶的调侃如出一辙,“王家卫不但饿死剪辑师,更会饿死老板”。

  然而,这位让无数人头疼的导演,却让张曼玉、梁朝伟、林青霞等一众港星不顾票房滑铁卢参演其电影,也让导演李安公开坦言“在我这辈导演里,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”。

  这种矛盾性也贯穿了王家卫的创作生涯。从《旺角卡门》到《繁花》,王家卫构建了独特的艺术宇宙,同时也背负着“叫好不叫座”的评价。

  但无论如何,在香港电影史上,王家卫始终都是兼具争议性和关注度的重量级导演。

  你来到阿根廷为父亲处理后事,却在过程中意外发现,父亲在当地有个同性情人。

  你来到阿根廷为父亲处理后事,却在过程中意外发现,父亲在当地有个同性情人。

  异国背景、亲人离世,探寻父亲另一面之外更有侦探片的悬疑色彩,这样的故事吸引观众更吸引演员。

  一向喜欢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·布洛克的梁朝伟到了阿根廷才发现,故事大纲是假的,父亲情节是虚构的,同性恋人却是真的,而主角正是他自己。

  一年后,《春光乍泄》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,王家卫斩获最佳导演,梁朝伟也凭此片赢得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。

  张晋曾调侃王家卫的电影,“是可以说有就有,说没有就没的”。王家卫的电影没有固定剧本,拍摄时往往只给演员一部分情节,甚至如关淑怡般参演的戏份全部删掉。

  1986年,导演吴宇森的《英雄本色》在香港上映,不仅拿下当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,主演周润发也一举成为香港巨星。

  街上随处可见穿风衣、戴墨镜、叼着牙签的年轻人,王家卫回忆道“走出影院,仿佛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周润发”。

  《英雄本色》的爆火,让“英雄片”大行其道,香港电影界纷纷跟风制作黑帮片,也为王家卫开启了导演之路。

  彼时,制片人邓光荣找到还在当编剧的王家卫,问他有没有兴趣拍摄一部英雄片,王家卫借机拿出曾被毙掉的剧本,一对20多岁黑帮兄弟的故事,也就是后来的《旺角卡门》。

  接下导演重任后,王家卫马上向亦师亦友的谭家明请教如何拍电影,对方告诉他,一定要做分镜表。

  此时,大红大紫的刘德华同意出演《旺角卡门》“阿华”一角,王家卫又敲定了从未演过戏的张学友演小弟“乌蝇”,和拍戏勤奋却始终被叫“花瓶”的张曼玉饰演表妹“阿娥”。

  那段时间,王家卫白天找场地、看服化道,和群演沟通,晚上才有时间写剧本。连轴转的日子持续到了开拍前夜,可分镜表却还没动笔。

  王家卫匆忙赶到片场,主演和整个剧组都在等他。经验丰富的张叔平一边安排摄影师先拍大全景,一边让王家卫写分镜表。混乱之下,开机第一天上午终于拍摄了几个镜头。

  二,自己永远无法像喜欢的导演希区柯克一样,准备好剧本、分镜表和拍摄进度表等素材后才开拍。

  彼时,香港刚刚签署了《中英联合声明》没几年,即将回归的香港让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,也让香港影业只重眼前的利益,明星一年拍摄十多部电影,投资也源源不断。

  那是香港影人的黄金时代,年轻、充满激情,每个人都在做“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”,人人都在谈论“又拍了一个不错的镜头”。

  抱着要成为“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人”的想法,《旺角卡门》上映后引起轰动。王家卫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、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,张曼玉和张学友也分别提名金像奖最佳女配和男配。

  制片人邓光荣乘胜追击,投下4000万港元,王家卫号召来了张国荣、刘德华、梁朝伟、张曼玉、刘嘉玲、张学友六大港星。

  可王家卫却忽然偏离商业电影的康庄大道,转而向新浪潮鼻祖戈达尔致敬。一点点将剧本从黑帮片改成文艺片之余,王家卫还延续着自己的拍摄风格。

  他跟梁朝伟、张国荣、刘德华每个人都讲了一遍故事,但每个版本都不一样;主演们临到拍摄当天才知道台词;一场戏NG二十多遍,然后再全部删掉······

  身处其中的演员们,时常怀疑自己的演技、担心自己小命不保、不知道擦27次地板的意义在哪里,甚至直到首映才知道全片的样貌。

  4000万港元,收回票房900万港元,邓光荣急得心脏病发作住院,公司亏损太大,宣布倒闭。

  两部电影,不仅为王家卫推开了导演的大门,更让他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。

  在接受《》采访时,王家卫说“我并非线年香港的影片,我更想拍摄一部讲述我对那个年代的记忆。”

  在王家卫的记忆中,香港是异乡,而蜷居在香港弄堂里的上海人社区,却有着家乡的味道。

  初到香港,一家人只能租房度日,《花样年华》中狭小、热气腾腾的上海社区,正是王家卫长大的地方。

  王家卫敏感内向,不谙粤语,也不爱与人交流。父亲在尖沙咀经营着一家名为“碧瑶”的西式夜总会,母亲则是位痴迷电影的家庭主妇。

  彼时,尖沙咀一带有上百家剧院,每到下午母亲便在小学门口等王家卫放学,两人吃一顿简餐,就去看三、四场电影,几乎天天如此。

  从那时起,王家卫看了大量电影,片单十分庞杂,武侠、喜剧、好莱坞、华语片、邵氏电影······无所不包。

  记忆中,王家卫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希区柯克《电话谋杀案》的港版译制,剧情已然记不得,唯一的印象是,镜头里穿着内衣站在浴室里的半裸女人。

  鲁迅、老舍、中国四大名著、海明威、太宰治等作家均在其列,王家卫也读俄国文学、法国文学和拉美文学,其后来影片风格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。

  楼下做西装的裁缝,总有很多外国海员找他裁衣服,为了赶工期,裁缝有时会用胶水把布料粘在一起;

  隔壁房间初到香港的上海作家,为了维持生计,从早到晚不停地写作,和太太看戏、散步便是最大的娱乐;

  这群住在香港的上海人,有着与港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,共享的小厨房、爱吃葱花汤面和黑芝麻糊、穿着旗袍的母亲们、电台广播中周旋的《花样的年华》······

  在飘摇动荡的60年代香港,挤在香港弄堂里的上海人,却过着真空般安稳、舒适的小日子。

  在《爱神之手》中,张震是楼下的裁缝;《花样年华》里苏丽珍的旗袍,正是王母常穿的旗袍装束;周慕云的原型自然是隔壁卖文为生的作家;房东太太的麻将局是王家卫从小听到大的声音。

  王家卫的电影,总能戳中某种道不明的情绪和时代氛围,也正是这种模糊、潮湿、雾气蒙蒙的记忆,让初做编剧的王家卫很难将记忆诉诸文字。

  整个八十年代,王家卫总共写过十三个电影剧本,却始终与当时香港影视圈的“速食”节奏格格不入。

  1981年离开TVB后,王家卫投身电影圈,经人介绍加入了如日中天的新艺城影业。

  然而没多久,负责人施南生就发现,有个叫王家卫的编剧,领了两个月工资却从未露面,更没交过一个剧本。

  老板黄百鸣得知后训诫王家卫,“我也是做过编剧的人,《搭错车》我只用了48小时,《最佳拍档》也不过写了一周。你怎么能告诉我几个月都写不出剧本?”

  黄百鸣给王家卫下了最后通牒,三周交稿。期限到了,剧组反馈却是“废纸一沓”。

  当时,香港编剧大多集体创作,五六个人围坐一室拼段子,一两周就能赶出一个剧本。可王家卫讨厌办公室,喜欢在咖啡馆独自创作,几个月时间才能出一个剧本。

  这次,在咖啡馆写了九个月剧本后,王家卫终于交稿了,可对方却说“你才写完?我们已经在拍续集了。”

  此后,王家卫成了编剧圈有名的拖稿大王,但幸运的是,在圈内尚有一两好友赏识他。

  在好友刘镇伟的担保下,王家卫加入了“影之杰”,这次他一改以往作风,很快拿出了剧本《江湖龙虎斗》,这部电影为制片人邓光荣赚了1500多万港元。

  1993年,刘镇伟仅用27天拍出贺岁片《东成西就》,该片斩获2000多万港元票房,跻身当年香港十大票房电影。

  然而,这部电影却被他称为“最恨的一部片子”,因为这本是为帮好友王家卫收拾烂摊子而拍的。

  三年前,因《阿飞正传》票房惨淡,王家卫在业内几乎“身败名裂”,唯有好友刘镇伟站在他身边。1992年,二人共同创立“泽东电影公司”,王家卫也开启了创作型导演之路。

  王家卫选中《射雕英雄传》中的“东邪西毒”,向金庸买下版权,计划拍摄他们年轻时的故事,定名《东邪西毒》。

  90年代初,香港电影片大行其道,彼时只要请到大牌演员,解决境外发行,投资人就愿意投钱。

  尽管王家卫不仅反其道而行拍摄古装片,还背上“票房毒药”的名声,仍靠强大的号召力召集了林青霞、张国荣、梁朝伟、刘嘉玲、张曼玉、王祖贤等一众当红演员。

  刘镇伟顺利拉来投资,并承诺影片于次年贺岁档上映。王家卫带领一行人,远赴陕西榆林沙漠拍摄,刘镇伟则留在香港。

  拍摄期间他边拍边改剧本,寻找把金庸小说解构成后现代电影的方法。在王家卫拿着投资方的钱独自一人头脑风暴时,演员们在沙漠中无事可做,只能靠嗑瓜子、打扑克消磨时光。

  梁家辉进组后,只知道自己饰演的是黄药师,但显然不是金庸小说中的黄药师,而是王家卫脑海中的黄药师。他一直不知道要拍什么,最后梁家辉在沙漠里喝了两年多的酒。

  刘镇伟第一次去探班时,看到王家卫在拍欧阳锋杀人的戏,觉得效果不错,便放心返回。几周后他再次探班,发现拍的仍是同一场戏,他以为是补拍。

  时间紧迫,贺岁档期不容有失。为兑现对资方的承诺,刘镇伟不得不临危受命,召集原班人马,在极短时间内赶拍出风格完全不同的《东成西就》。

  这部“救急之作”意外成为票房黑马,也为泽东公司闯过生死线,但《东成西就》赚的钱很快就贴补到《东邪西毒》中,拍摄《东邪西毒》期间,王家卫还抽了两个月回到香港,拍了一部《重庆森林》。

  1995年,《东邪西毒》和《重庆森林》同步上映,加上此前的《东成西就》,三部片子让泽东公司闯过了生死线,而王家卫也在独创的美学体系中越走越远。

  王家卫拍摄的片子不算多,但每一部都有几段让看客们津津乐道的“花絮”。某种程度上,蔡澜的那句评价可谓中肯,在成为王家卫的路上,有太多人做了垫脚石,而王家卫也成就了许多人。

  在拍摄《旺角卡门》前,演戏对于张曼玉而言意味着做夸张的反应,大喊大叫、蹦蹦跳跳,而王家卫发现她很擅长用肢体动作表演人物内心,他告诉张曼玉“你如果想表现悲伤,就需要先忍住,不能直接哭出来”。

  《旺角卡门》最后一场告别的哭戏,让张曼玉摘掉了“花瓶”的标签,也让她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。

  王家卫深知每个演员的强项在哪儿,“就要做重点放大,让她一出场时就能吸引大家的目光”。

  2023年,电视剧《繁花》即将播出,辛芷蕾看到预告片惊呆了,荧幕中的“李李”是她不曾见过的美。

  从业三十余年,有人爱王家卫,有人恨王家卫,对于他的作品,有人直言“看不懂”,也有人大加赞赏。

  跌跌撞撞,风口浪尖,绕开人品单看成果,他确实穿过了几个电影周期,始终在创作。

  即便刻薄如王晶,也不得不佩服王家卫的勇气,“那是一条很艰辛的路,让我走,我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勇气”。

  6、《王家卫65岁生日:世界上最浪漫的导演,他的感性超越了语言》——深焦DeepFocus

联系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

联系电话:400-123-4567

E-mail:admin@eyoucms.com

服务热线:13800000000

扫一扫,关注我们

Copyright © 2024-2026  尊龙凯时app平台官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

粤ICP备47283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