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,圆滚滚的吉祥物“蜀宝”和“锦仔”成了全场焦点——它们追着运动员“贴贴”,对着观众拉伸,在主舞台上拔河、开小火车,憨态可掬的模样在社交媒体上被亲切地称为“显眼包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些灵动身影的背后,是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60名学子的坚守。他们用73天的汗水向全世界的观众交出了职教学子的“青春答卷”。
“它们不只是气氛担当,更是‘交通指挥官’。” 开幕式仪式导演谢丹霞道出了吉祥物的特殊价值。在主舞台,吉祥物们要通过拔河、开小火车等表演点燃现场热情;而跟随运动员入场的吉祥物则还要悄悄地控制现场节奏——“速度慢了就拉一把,快了就压一下,确保整个流程顺畅。”
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,藏着不为人知的难度。为了凸显 “可爱”,吉祥物的腿设计得很短,稍不注意就会摔跤;头套视野狭窄,只能通过眼睛缝隙看到前方,走队列时常常“走着走着就乱了”。
社交网络上被叫做“小碎步”的谭运林坦言:“观众看到的挥手,可能是我们在里面弯腰发力才能完成的动作。”
从 “跌跌撞撞”到“整齐划一”,背后是两个多月的反复打磨。摆耳朵、歪脑袋、蹲下不动、甚至“推人”的力度,都要在闷热的服装里一遍遍练习,一场训练下来,每个人都全身湿透。
“从第一天见到他们,就被这份认真打动了。” 开幕式服化道组工作人员的感慨,道出了这群年轻人最鲜明的特质。
十多斤重的吉祥物服装密不透风,成都盛夏的高温让每次训练都成了“蒸桑拿”,但 5月选拔到8月演出,没有一句抱怨从他们口中传出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自律。作为除部队人员外唯一列队就餐的群体,他们穿着定制的深绿色队服,整齐的队列里藏着对机会的珍惜。“这是代表学校和成都,得有样子。” 简单的话语,道出了超越年龄的责任意识。
深夜加练的故事更成了团队的缩影。7月的一个深夜,所有演员都已离场,他们却因对当日表现不满,在场地加练。推门归还服装时,满头大汗的他们先对等着收服装的工作老师鞠躬道歉:“对不起,让你们等久了。”
两个多月下来,团队里最少的瘦了5斤,最多的减了20多斤。但没人叫苦。开幕式上跟随中国队一起出场的张月在听到喊出“中国”两个字时,感动得在人偶服里落泪;胡家圣回忆,开幕式上一位外国运动员对着他喊 “Chinese boy, good job”,“那一刻觉得自己像中国的代表,所有汗水都值了。”
开幕式后,谭运林刷到自己“追着运动员跑”的视频,有些意外:“没想到只是做好分内事,竟然能‘出圈’。”在社交平台被刷屏的“贴贴男孩”李美杨也笑着说:“运动员配合我玩耍、拍照,那种互动的快乐,比火了更让人难忘。”
这个团队中,还有10个女孩的身影。她们和男孩子们一起训练了两个多月,每天穿着同样的服装挥洒汗水,体能和耐力越来越强,从“柔弱”到“硬核”,她们觉得自己收获也很大。
卓吉烨给妈妈打电话时说:“我要为国争光了。” 开幕式那天,妈妈在抖音上刷到吉祥物的视频,问她“这里面有你吗”,她笑着回答“有啊”。
在谢丹霞看来,这群00后最动人的,是那份纯粹的担当。没有聚光灯聚焦,没有露脸的机会,他们却用最饱满的状态,把成都的热情、中国的活力传递给了世界。
8月17日的闭幕式上,他们活泼、灵动的身影将再次登场。他们的坚持、他们的团结、在世界舞台的自豪,成为了青春最亮的底色,也成为了本届世运会最好的青春注脚。这群职教学子用行动证明:即便不“露脸”,也可以彰显自己的担当——它藏在每一次弯腰挥手里,藏在湿透的训练服里,更藏在那句发自内心的“所有的汗水都值了”里。(图/罗堂 张绪锋)